
因為厭倦傳統媒體充斥著「奇人異事」的外電新聞,馥格陸續追蹤了一些外國媒體的中文站(例如紐約時報、金融時報、德國之聲等),但新聞報導是以「事件」為核心,提供的資訊比較片段,有時候讀完了還是覺得「霧嗄嗄」。《國際觀的第一本書》簡單扼要地為讀者建立關於國際情勢的基本概念,對於理解國際新聞有相當的助益。
太陽底下,總有新鮮事
太陽底下,總有新鮮事
因為厭倦傳統媒體充斥著「奇人異事」的外電新聞,馥格陸續追蹤了一些外國媒體的中文站(例如紐約時報、金融時報、德國之聲等),但新聞報導是以「事件」為核心,提供的資訊比較片段,有時候讀完了還是覺得「霧嗄嗄」。《國際觀的第一本書》簡單扼要地為讀者建立關於國際情勢的基本概念,對於理解國際新聞有相當的助益。
《虛線的惡意》是 1997 年出版的小說,書中的某些描寫現在看來已顯得有些過時,例如書名、文案乃至內文不斷出現的「525 條虛線構成的電視影像」,這個意象一再地提醒讀者,這本書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已有一些時日(數位電視影像是由 1080 條掃瞄線構成)。
而作者對於電子媒體的批判,在媒體被視為「第四權」、「無冕王」的年代或許十分具有衝擊性,但時至今日,媒體因為自身服務的立場而操弄新聞內容一事,早已為許多閱聽人所熟知。此時閱讀《虛線的惡意》,彷彿看了無數集《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》之後再讀阿嘉莎·克莉絲蒂(Agatha Christie)的《一個都不留》(And Then There Were None),縱然心有所感,也少了那種石破天驚,雲垂海立的震撼體驗。
(警告:以下內容涉及重要情節,沒有讀過《虛線的惡意》一書的讀者不建議閱讀。)